2020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備考:削弱題目選項間的力度比較
在行測試卷中,削弱加強型題目的地位是不容小覷的。題干中包含一條不夠嚴謹?shù)恼撟C主線來構成推理的過程,通過選項使結論成立的可能性下降或上升即為削弱或加強型題目,然而公考的一大魅力可能就在于其含金量高,問題往往不會設置那么淺顯,中公教育專家通過這次分享跟大家來聊一聊,當多個選項均可削弱時,我們如何選出最能削弱的選項。
在說具體比較方法之前,我們可以先來梳理一下,削弱型題目出生于可能性推理這個大家庭,身體里流淌著的還是推理的血,推理過程一定成立我們稱之為必然性推理,不一定成立我們稱之為可能性推理,所以當我們去判定哪一個選項想表達削弱的力度最強時,由強到弱也就是由必然到可能的過程,選項越趨于必然即力度強,越趨于可能力度越小。
順著這個思路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入手,第一語氣方面,選項到底是趨于必然還是可能往往會直觀顯現(xiàn),比如選項中出現(xiàn)“可能、也許、大概”其力度多數(shù)情況會較弱因為呈現(xiàn)出來的語氣就不夠肯定,自然用來反駁別人的力度也會比較小。除此之外,我們更多也可以通過剖析選項含義入手,比如題干中得出結論“小明單身的原因是脾氣不好”可從以下兩個選項中選擇質疑力度最強的,A.小明單身的原因是沉迷于電子游戲,B.絕大多數(shù)的人單身是因為沉迷于電子游戲。那么我相信絕大多數(shù)的同學都會選擇A項,即便B當中所包含的調查人數(shù)更多,但我們結論當中提到的就是小明 ,那么相比之下A項回應得就加直接,這也就引出了必然大于可能性選項的第一個小內涵,“直接大于間接”;第二呢,就是同樣在這個例子提到的數(shù)量的問題,內容很簡單,當選項與題干要比較的內容相同時,那么數(shù)量越充足說服力是越強的,比如我們現(xiàn)在要調查某小學的男女生構成比例,一組選擇了三年級某班級作為調查對象得到男女比例人數(shù)為3:7;另一組選擇了一、三、五,三個年級進行調查,發(fā)現(xiàn)男女比例為4:6,那么我們更相信哪一組呢,很顯然,第二組要更具有說服力,這就是“量大大于量小”的比較優(yōu)勢。簡單給大家舉例介紹了兩種小情況,但需要大家注意的是,力度比較并不是我們直接選擇答案的依據(jù),而是作為選項相比之下的一個選擇標準,選擇依據(jù)。那么下面我們通過一道題目來應用一下。
【例1】有關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對女生這個娛樂節(jié)目不感興趣的說法是不正確的。最近某學院的一項問卷調查報告表明,在3500份寄回問卷調查表的老年人中,83%的老年人說自己非常喜歡看女生這個節(jié)目。下列哪項如果為真,最能削弱上述結論( )
A. 該學院的問卷調查缺乏性,其準確度值得商榷
B. 填寫并寄回調查問卷的老年人很可能是對女聲感興趣的老人
C. 有少數(shù)寄回調查問卷的老年人實際還不到六十歲
D. 大部分寄回調查問卷的老年人同時喜歡其他娛樂節(jié)目
【中公解析】選B。論證主線為:在3500份寄回問卷調查表的老年人中,83%的老年人說自己非常喜歡看女聲這個節(jié)目有關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對女聲這個樂節(jié)目不感興趣的說法是不正確的。A項犯了“訴請”的錯誤,試圖僅憑借地位來證明事件的正誤,不能削弱結論;B項說明對女聲不感興趣的老年人可能沒有寄回調查問卷,出現(xiàn)了削弱了樣本的代表性,另外很可能偏向喜歡,更多還是想要強調喜歡的情感,從而削弱結論:C項說明問卷結果不一定能代表六十歲以上老年人的態(tài)度,但“少數(shù)”對結果的影響不大,削弱程度不如B項;D項屬于無關項。
(責任編輯:李明)